欢迎访问江南电竞入口安卓版

专利战下的突围 卓胜微的防御与中国半导体的抗争

2025-11-24 来源:爱集微
30

关键词: 卓胜微 村田制作所 专利侵权诉讼 自主创新 半导体产业

2025年11月21日,射频前端领域龙头企业卓胜微(300782.SZ)的一则公告,让中日半导体产业之间的专利摩擦再次浮出水面。

公告显示,全球电子元器件巨头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下称“村田”)已在德国对卓胜微及其全资子公司Maxscend Technologies(HK)Limited发起专利侵权诉讼,案件由德国慕尼黑第一地方法院受理,尚未进入庭审阶段。此次诉讼标的额约合人民币820万元(100万欧元)。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专利战愈演愈烈的当下,这场横跨中日韩、延伸至欧洲的法律博弈,绝非单一企业的权益纠纷。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半导体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后,必然面临的系统性外部压力,更成为中国产业完成并跑跨越过程中,被全球竞争对手正视的“成长注脚”。

主动破局:以精准反击瓦解专利围堵

面对村田在全球范围内发起的专利围剿,卓胜微并未陷入被动应对的困境,而是走出了一条“精准反击、稳步推进”的防御路径,为中国企业的专利博弈提供了鲜活样本。

针对村田最新发起的德国诉讼,卓胜微的应对体系已快速启动。公司相关人士表示,正全面整理案件细节,同时组建由国内外专家构成的专项团队,明确不认可村田的诉讼主张,并将深度结合中韩两地的诉讼经验积极应诉,延续其“精准反击”的核心防御逻辑。

事实上,这场跨国专利战的关键转折点,早在2024年7月已现端倪。当时卓胜微主动打破“被动应诉”的惯性,针对村田持有的“弹性波装置专利”(专利号ZL201610512603.9)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无效宣告请求。

这项专利保护的是薄膜SAW的POI衬底材料。此件专利被无效,并不仅仅关乎卓胜微自身,更关系到国内在相同技术路径上的一批企业如何在全球体系中争取到更清晰的发展空间。POI 的产业化为薄膜 SAW 打开了技术窗口,但同样让本土企业更直接地面对跨国巨头的专利体系。

2025年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宣告该专利权利要求全部无效,这一结果不仅为卓胜微的技术发展排除了潜在障碍更成为国内企业在国际专利博弈中“以攻代守”的标志性突破。卓胜微在2025年2月的投资者互动中表示“此次专利无效稳固支撑了MAX-SAW技术发展路径,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SAW滤波器领域的技术与市场竞争优势”。这份底气在后续的诉讼应对中持续显现。

2025年4月,村田在中韩两国同步发起专利侵权诉讼“五连击”,试图以密集诉讼形成高压压制。但卓胜微迅速厘清涉案专利脉络——经业内分析,涉案的部分专利均系在上述已无效专利基础上,通过简单叠加技术细节或解析表达式形成,缺乏本质创新性,专利有效性与稳定性本就存在先天缺陷。

面对卓胜微发起的专利无效挑战,村田在专利无效程序中对部分专利的权利要求范围进行了“限缩性修改或解释”,以试图规避行业内的在先技术。这一策略通俗来说,就像是原本对外宣称“整个果园都归我”的专利权人,在被质疑权利有效性时,突然改口说“我只主张果园里的某一片果树归我”,通过主动缩小权利要求的边界、窄化关键技术术语的定义,试图让专利看起来更“稳固”,从而避免被知识产权机构宣告全部无效的结局。

这反映出其专利稳定性并不牢固,更多依赖程序拖延和维持专利作为阻挠竞争的手段。卓胜微明确表示,基于其掌握的大量对比材料,仍坚定主张涉案权利要求应当被宣告无效。

技术突围:全链条自主化筑牢抗风险底座

如果说精准的专利博弈构成战术层面的应对,那么全链条自主创新则是卓胜微抵御外部风险的战略底座。在专利围堵、贸易摩擦与地缘紧张不断叠加的大背景下,卓胜微早在数年前便着手推进体系化布局,以自主化构建长期稳定的抗风险能力。

2019年,卓胜微启动关键战略转型,通过芯卓产业化项目完成从传统Fabless(无晶圆厂)模式向Fab-Lite(轻晶圆厂)模式的跨越。这一转型既保留了芯片设计环节的核心灵活性,又通过自建射频器件制造基地,打破了对海外代工的依赖,为供应链安全与技术迭代奠定基础。

高强度研发投入是推动技术突破的另一核心力量。2024年,卓胜微研发费用达9.97亿元,占营收比例高达22.22%,近三年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率更是达到49%,在专利布局上,截至2025年6月,总共专利授权156项,形成了与技术发展相匹配的专利保护网。

自主化布局的成果正逐步释放。卓胜微自建的6英寸滤波器产线实现规模化量产,核心产品MAX-SAW在性能上达到国际主流水平,进一步强化了“设计+制造”一体化的体系优势。完整链条的协同不仅提升了供应链韧性、成本可控性与技术迭代效率,也加速积累了工艺侧的自主创新专利,形成了具有自主特色的攻防兼备知识产权壁垒。

在互动易平台,公司也明确指出:“在新技术迭代与地缘政治双重驱动下,公司加速推进芯卓资源平台向技术突破与供应链自主化发展,部分国际头部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已有所下降。随着抗风险能力逐步释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性与成本优势愈发凸显,自主可控的战略价值正在持续放大。”

行业镜鉴:战术性诉讼难阻产业崛起大势

卓胜微遭遇的不是孤例。近年来,村田已相继对顺络电子、无锡好达、电连技术等多家企业发起专利诉讼,折射出国际巨头对中国产业崛起的忌惮。

2024年8月,村田以侵害5项发明专利权为由,将中国电感龙头顺络电子诉至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索赔经济损失及律师费共计250万元。然而至2025年11月,顺络电子公告显示,村田已撤回全部5起诉讼,案件受理费由原告自行负担。耐人寻味的是,撤诉的同时,村田又以3项专利为由再次起诉顺络电子,索赔经济损失100万元及律师费150万元。

这种“撤诉又起诉”的操作,印证了业内对村田“战术性诉讼”的判断。行业分析指出,村田针对中国创新型企业的诉讼普遍具备“小额索赔、分散起诉、持续骚扰”的特点,其核心目的并非获取经济赔偿,而是通过冗长的法律程序干扰对手的研发节奏、市场拓展与资本运作,最终实现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系统性钳制。

此外,村田在诉讼中频繁使用的“限缩性修改或解释”,正是其维持专利表面效力、延长法律博弈周期、维持竞争优势的典型手段。

专利诉讼频发的背后,是中国企业崛起对全球市场格局的冲击。在SAW滤波器领域,全球市场曾长期由村田等厂商垄断,2020年村田的全球份额高达53%。但随着卓胜微等中国厂商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在性能与性价比上持续提升,全球市场格局逐步改写。村田2024年财务业绩报告显示,其智能手机SAW滤波器业务板块收入已出现下滑,传统优势市场受到直接冲击。

在此背景下,专利诉讼成为村田试图延缓竞争的“无奈选择”,而其加速布局东南亚、印度“双重供应链”的动作,更从侧面印证了对中国产业竞争力的重视与忌惮。

突围密码:以自主创新书写产业未来

卓胜微遭遇的专利博弈,是中国技术企业在向上突破过程中必然经历的“被看见的代价”。当中国半导体的增长已进入全球竞争对手必须正视的阶段,专利战的持续将成为常态,但这无法阻挡产业崛起的大势。

这场博弈的最终结果或许尚需时间验证,但中国半导体产业“以自主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已然清晰。研发投入的持续加码、专利布局的逐步完善、产业协同生态的加速构建,正在让中国半导体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巩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