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这款ADC采集带宽320GHz?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梁浩斌)ADC最常见的参数是采样率和分辨率、带宽,采样率代表ADC采集数据的频率,分辨率则定义了采集数据的精细度,比如12位、24位等。而带宽,则决定了采样率的下限,根据奈奎斯特采样定理,采样率必须至少是信号带宽的两倍,才能无失真地重建信号。
市面上一些比较领先的高性能ADC,采样带宽可以达到2GHz以上,比如ADI的AD9129理论带宽最高2.8GHz。但你见过320GHz带宽的ADC吗?
最近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团队在《光:科学与应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梳的光电混合ADC,实现了创纪录的320 GHz采集带宽,对应有效采样率至少为640 GSa/s。
现有电子ADC的带宽受限于模拟电路的抖动(如BiCMOS/CMOS技术最高约60 GHz带宽),多路复用技术难以突破110 GHz,且功耗高。虽然利用光子技术(如锁模激光器)可突破电子瓶颈,但传统方案存在体积大、重复频率低(如2.5 GSa/s)等问题。
而克尔孤子微梳(Kerr Soliton Microcomb)是一种基于非线性光学效应(克尔效应)在微米级光学谐振腔中产生的频率梳光源 ,其核心特征是通过孤子态(soliton)实现稳定且超低噪声的宽光谱输出。芯片级集成的克尔微梳具有超低相位噪声和宽光谱发射特性,适合高精度、高带宽的光电ADC应用。
研究团队使用高速薄膜铌酸锂(TFLN)电光调制器 将宽带电信号(0–320 GHz)转换为光信号。通过集成光子电路将光信号分割为多个光谱片(spectral slices),并利用克尔微梳的相位锁定梳齿作为多波长本地振荡器(LO)进行相干检测。数字信号处理(DSP)重建原始电信号,利用光谱重叠区域实现无缝拼接(spectral stitching)。
其中,关键的克尔微梳技术是基于氮化硅微环谐振腔,自由光谱范围(FSR)为40 GHz,提供了低噪声、高稳定性的多波长LO。
在系统校准上,研究团队通过测量调制器电光响应(EO transfer function)和光电路径传递函数(OE transfer functions),实现信号精确重建。
最终,团队首次实现了基于微梳的ADC,采集带宽高达320 GHz,远超现有所有ADC技术,对应有效采样率≥640 GSa/s,有效位数(ENOB)为2.6至3.3 bits;测试了30 GBd 32QAM(24.4 GHz)、40 GBd QPSK(233.4 GHz)和10 GBd 16QAM(264.4 GHz)信号,误码率均低于10⁻⁵。
论文中也提到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在290 GHz附近存在谐振谷、克尔梳的光信噪比(OCNR)有限、电子ADC的ENOB实测约5位等。
但作为一种全新的ADC技术路线,未来这种技术的应用潜力非常巨大。比如在6G通信中,采用基于克尔微梳的超高带宽ADC可以直接处理毫米波/太赫兹信号,替代传统射频滤波器、混频器等组件;在雷达与传感应用中,超大带宽提升目标检测精度和空间分辨率;在示波器等高速测试设备中,解决CMOS集成电路测试中的带宽瓶颈问题。
小结:
该研究首次将克尔孤子微梳与光电ADC结合,突破了传统电子ADC的带宽限制,为超高速信号处理提供了新范式。其核心贡献在于验证了微梳在光电混合信号处理中的颠覆性潜力,为下一代通信、传感和测试技术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