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南电竞入口安卓版

日经:中国100%国产芯片车型2026年量产

2025-07-09 来源:电子工程专辑 原创文章
135

关键词:汽车芯片自主化战略政策驱动技术突破现实挑战

“中国在扩大其成熟工艺(mature node)技术的产能方面,采取了非常积极的态度,这已经对部分芯片市场板块形成了价格压力。” TechInsights分析师马塔斯(Brian Matas)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特别是模拟芯片市场以及微控制器(MCU)市场的大部分领域,这几年市场增长缓慢,部分原因就是这些产品主要依赖成熟工艺节点,而中国的扩产压低了价格。”

成熟工艺,恰恰也是汽车芯片大量采用的。

据《日经亚洲》报道,中国汽车产业正加速推进芯片自主化战略,上汽集团、长安汽车、长城汽车、比亚迪、理想汽车和吉利等头部车企已启动“全国产芯片”车型量产计划,其中至少两个品牌将于2026年实现首批车型下线。

这一举措是中国在与美国地缘政治紧张关系加剧背景下,推动芯片自主化战略的重要一步,旨在减少对外国芯片供应商的依赖,增强中国汽车产业的供应链安全和自主可控能力。

政策驱动:工信部主导芯片国产化攻坚

《日经亚洲》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率先实现量产的将是少数品牌现有产品线的最新版本,后续将有更多车企效仿。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MIIT)自2023年起密集出台政策,推动汽车芯片产业链自主化。2023年12月发布的《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明确提出,到2025年制定30项以上汽车芯片重点标准,2030年扩展至70项,覆盖智能驾驶、功率器件、传感器等核心领域。同时,工信部要求国有车企定期提交国产芯片采用率评估报告,形成“政策+市场”双轮驱动模式。

据新浪财经报道,最新的政策目标是到2027年实现汽车芯片100%自主研发和制造,相比年初设定的25%国产芯片采用率目标大幅提速,尽管并非强制性要求,但多家车企已将芯片自给率纳入战略考核。

目前尚不明确汽车芯片自给率的计算标准,一些人认为是根据车辆使用的芯片总数来计算,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是根据有多少种芯片是在本地开发或制造来计算。例如,广汽集团计划到2030年实现全系车型国产芯片覆盖率超80%,其发布的12款自研芯片已通过AEC-Q100车规认证,涵盖7nm自动驾驶芯片、碳化硅功率模块等关键领域。

车企行动从“试点车型”到“生态共建”

一位中国芯片开发商的高管透露,其车企客户(如吉利)已明确表示,若有可行的国产芯片选项,将优先选择国产芯片,即便海外供应商的同类芯片可在本土生产,也更倾向于支持本土开发商。目前已经有多家车企的量产计划浮出水面:

  • 上汽集团:联合子公司设立60亿元产业基金,聚焦车规级芯片投资,并与中芯国际合作建立专属产线,保障7nm及以下制程产能。

  • 长安汽车:在“北斗天枢2.0”智能化战略中,明确2026年实现L3级自动驾驶量产,其深蓝品牌车型已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系统,逐步过渡至国产芯片方案。

  • 吉利系:旗下芯擎科技研发的7nm智能座舱芯片“龍鹰一号”已量产上车,搭载于领克、银河等品牌车型,出货量突破40万片,打破高通座舱芯片垄断局面。

车企与半导体企业的“总对总”合作成为主流模式。

例如,中国一汽与新紫光集团达成战略合作,覆盖车载计算、控制、存储等全链条,其THA6系列车规MCU已实现量产应用。

广汽集团则联合20余家国产供应商建立“白名单”,推动功率器件、传感器等本土化替代,并且与中芯国际(SMIC)、粤芯半导体(CanSemi Technology)等中国晶圆代工厂紧密合作,评估整个汽车芯片供应链,并协助验证国产替代芯片。

技术突破与现实挑战并存

中国汽车制造商在芯片研发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例如:

2020年10月,零跑汽车发布凌芯01智能驾驶芯片,采用28nm工艺,最大算力4.2TOPS,率先搭载于零跑C11。

2023年3月,吉利汽车旗下芯擎科技研制的龍鹰一号7nm智能座舱芯片量产下线,同年9月首搭于领克08,后搭载于多个品牌车型。2024年10月,其发布的7nm工艺、512TOPS算力的智能驾驶芯片星辰一号计划于今年量产。

2024年11月,比亚迪与联发科定制的4nm工艺智能座舱芯片BYD9000随方程豹豹8上市。

2023年末,蔚来发布的首颗自研智能驾驶芯片神玑NX9031基于5nm打造,算力超1000TOPS,2024年7月流片成功,今年4月起随蔚来ET9交付。

另据报道,小鹏汽车已设计出专注于人工智能的 “图灵芯片”,并称其最高算力达700TOPS,性能优于美国芯片巨头英伟达的产品,旨在为下一代智能汽车提供动力,将首先应用于小鹏G7。2023 年 7 月,大众汽车斥资 7 亿美元收购小鹏 4.99% 的股份,双方形成战略联盟,共同为中国市场研发电动车,并且准备采购小鹏汽车自研的图灵芯片。

尽管国产化进程提速,但高端芯片领域仍存瓶颈。当前中国汽车芯片国产化率不足10%,尤其在自动驾驶芯片领域,英伟达、高通仍占据主导地位。例如,蔚来汽车虽宣布自研5nm智能驾驶芯片“神玑NX9031”流片成功,但量产装机仍需时间。

此外,汽车芯片从研发到认证的过程复杂且周期长,通常长达五年,而中国电动车制造商采取更灵活策略,在非关键功能上使用消费级、现成可用芯片,将测试与认证时间缩短至6-9个月,从而加速国产芯片使用进程。

但是行业专家指出,车规级芯片需满足-40℃至155℃极端温湿度、抗电磁干扰等严苛标准,技术壁垒远高于消费级芯片。此外,ARM架构授权、EDA工具等底层技术仍依赖海外,国产芯片在生态兼容性上面临考验。

国产芯“从1到100”攻坚战2027年或是关键节点

据乘联会数据,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达51.1%,但单车芯片国产化率不足15%。广汽研究院院长透露,其自研芯片成本较进口产品降低40%,但需在2025年实现规模化搭载,才能形成成本优势。

国际巨头亦加速本土化布局。英飞凌(Infineon)、恩智浦(NXP)等通过与中国代工厂合作,扩大在华产能;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则与吉利旗下企业成立合资公司,聚焦碳化硅器件研发。英飞凌首席执行官Jochen Hanebeck在接受《日经亚洲》采访时表示,中国客户要求其将芯片生产本地化,以满足中国市场需求。

这场竞争被视为“时间赛跑”——中国车企需在2027年前完成技术迭代,否则可能错失智能汽车赛道的主导权。摆在中国芯片企业面前的“全面自给”,是一条艰难的路。

TechInsights估计,到2025年,中国本地生产的集成电路只能满足国内约1850亿美元市场中约17.5%的需求。不过根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的数据,中国成熟工艺芯片(即14纳米或更高节点)产能,在全球的占比预计将从2023年的31%提升至2027年的近40%。

按规划,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将在2027年迎来阶段性验收。届时,若头部车企能实现“国产芯片车型”规模化交付,将推动供应链重构,并带动半导体设备、材料等环节的协同突破。

正如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所言:“芯片是智能汽车的‘数字发动机’,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自给自足,更要打造开放平台赋能全行业。”在这场技术长征中,中国车企正以“政策+资本+生态”三重引擎,加速冲刺芯片自主化的“最后一公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