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南电竞入口安卓版

砥砺奋进 “十四五”|传感器行业创新之路

2025-10-17 来源:中国电子报
156

关键词: 传感器行业 十四五发展 技术突破 产业生态 十五五展望

在全球技术创新浪潮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传感器作为“信息时代的神经末梢”,正成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核心枢纽。从工业生产线的精密监测到智能手机的环境感知,从医疗设备的生命体征捕捉到自动驾驶的路况识别,传感器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的每一个关键领域,其技术水平与产业规模,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在数字经济与智能化发展进程中的核心竞争力。

“十四五”传感器行业发展全景:规模、政策与生态协同

 产业规模: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全球竞争力显著增强

据行业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约为2510亿元,2021年突破2951亿元,到2025年将突破4500亿元,五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1.3%,远超全球传感器市场 6.8% 的平均增速。这一增长背后,既得益于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工业物联网等下游市场的爆发式需求。仅新能源汽车领域,单车用量就从传统燃油车的20-30颗提升至智能电动车的100-200颗;也离不开国内企业在中低端领域的“进口替代”成果,如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的国产化率从2021年的35%提升至2025年的52%,有效降低了下游产业的供应链风险。

政策支持:从“顶层设计”到“地方落地”,构建全链条保障体系

“十四五”期间,国家与地方层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传感器行业构建了 “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体系,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地,形成了“研发-生产-应用-推广”的全链条扶持。

在国家层面,《“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明确将 “传感器关键材料” 列为重点发展领域,提出“到 2025年,传感器用高端陶瓷、特种金属材料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更是将传感器与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并列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提出“建设10个以上国家级传感器产业创新中心,培育50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传感器企业”。此外,国家发改委、工信部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项资金”“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等政策,为企业研发与市场推广提供资金支持——2023年,某企业研发的“量子级磁传感器”入选“首台套”目录,获得政策补贴1200万元,加速了产品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的落地。在地方层面,各省市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形成了“因地制宜”的政策。推动高端传感器研发、生产与产业化应用,形成了“全国布局、区域特色”的发展格局。

产业生态: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赢”,联盟与集群发挥核心作用

我国传感器行业通过“联盟搭桥、集群聚力”,打破了企业间的“信息壁垒”与“资源孤岛”,加速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构建了更具韧性的产业生态。

联盟联合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制定《MEMS 传感器可靠性测试方法》《工业传感器数据接口标准》等20余项行业标准,此前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因供应商传感器接口不统一导致调试成本增加 30%,标准出台后采购成本降低15%,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在技术交流与成果转化上,联盟每年举办“中国传感器大会”“国际传感器技术与应用博览会”,吸引全球超500家企业参展,促成技术合作项目超300个;形成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蚌埠传感谷、成渝为核心的五大传感器产业集群,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这些集群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公共配套、技术平台共享机制等产业生态建设,有效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了产业整体竞争力。

技术突破与创新:从 “单点突破” 到 “多点开花”,关键领域实现跨越

“十四五”期间,我国在声、光、力、磁、气体、温湿度、RFID、生物八大敏感技术与产品实现整体性跃升,呈现 “基础夯实、性能升级、场景渗透” 的显著特征。在敏感机理与材料、芯片与工艺、多参数复合等方面实现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可控”加速转变,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满足了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等高端场景需求。构建起“全品类覆盖、多场景适配”的技术体系,扭转了长期依赖进口、品质参差不齐的被动局面。

量子传感器通过原理创新、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场景拓展,实现从“理论探索”到“场景落地”,成为传感器行业“高精尖”领域的核心增长点;红外气体、柔性、光纤等传感器实现了多个敏感机理“从基础前沿技术突破到规模化应用”的跨越,成为行业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柔性传感器在“柔性、轻薄、可拉伸”的特性的突破,使其在可穿戴设备、智能医疗领域快速落地;光纤传感器以其“抗电磁干扰、耐高温、耐腐蚀”的优势,成为工业安全与基础设施监测的“生力军”。

此外,传感器行业不仅实现 “单点技术突破”,更构建了 “从基础研究、核心器件、封装测试到应用推广”的创新生态链,为行业持续发展提供 “系统性支撑”,“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加速落地,形成“研发-应用-迭代”的良性循环。

赋能多领域转型:传感器成为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底座”

工业是传感器应用最广泛的领域,“十四五”期间,作为工业互联网的“感知层核心”,推动传统工厂向“智能工厂”转型,成为制造业升级的“关键抓手”; 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环境数据,在智能驾驶、交通管理领域发挥关键作用,推动交通领域“智能化、高效化”转型;监护设备中感知心电、血压、血氧等实时动态数据,可监测患者生理参数,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医生诊断提供依据,在医疗设备、远程医疗、健康管理领域广泛应用。

正视差距:明确“十五五”突破方向,补齐发展短板

在高端传感器领域,我国仍未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从研发投入看,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约5%-8%,而美国、德国等维持在15%-20%。

传感器行业属于多学科交叉领域,需融合物理、材料、微电子、人工智能等专业知识,高端复合型人才缺口显著。据联盟统计,“十四五”末我国传感器领域高端研发人才(如MEMS工艺专家、量子传感研究员)缺口达12万人,而国内高校相关专业(如传感科学与技术)年毕业生仅1.5万人,且30%以上流向国外企业或科研机构。

我国已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布局20余个传感器产业集群,但多数集群仍处于“企业集聚”而非“产业协同”阶段,集群内企业为生产型企业,上游材料、中游设备、下游测试服务企业占比不足20%,导致生产效率与物流成本增加,生产周期延长。

“十五五”展望:聚焦八大领域与场景,迈向全球传感器产业强国

八大重点领域发展目标与路径

1.电力行业。电力传感器国产化率达85%,其中特高压输电线路用传感器国产化率达90%,故障预警准确率提升至 99%。

发展路径:突破光纤传感、量子磁传感核心技术,开发适应特高压、高电磁干扰环境的传感器。

2.重大装备。重大装备(如航空发动机、盾构机、高铁、新能源汽车)用传感器国产化率达75%,其中航空发动机用高温压力传感器、盾构机用振动传感器实现 100% 国产化。

发展路径:联合航空航天、工程机械企业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攻关,突破耐高温、抗振动、长寿命技术;建立重大装备可靠性测试平台,提升产品稳定性。

3.智能制造。国产化率达70%,其中工业机器人用视觉传感器、工业物联网用低功耗芯片市场占有率超 60%。

发展路径:优化MEMS工艺,提升传感器精度与集成度;开发“传感器+边缘计算”模组,实现数据实时处理与分析,有力支撑智能制造场景落地应用。

4.智慧农业。土壤墒情、作物长势传感器成本降低30%,国产化率达95%。

发展路径:开发基于物联网的低成本农业传感器,简化安装与操作流程;构建农业传感器数据共享平台,为精准种植、病虫害预警等提供数据支撑,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5.智慧医疗与大健康。医疗传感器国产化率达65%,其中医疗影像、可穿戴市场占有率超50%。

发展路径:突破生物相容性材料、高灵敏度检测技术,开发适用于医疗场景的传感器;建立医疗传感器临床验证平台,加速产品上市进程,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6.智能家电及消费电子。消费电子传感器国产化率达80%,其中智能家电用传感器、可穿戴设备用传感器市场占有率超 75%。

发展路径:优化传感器小型化、低功耗设计,满足消费电子产品轻薄化需求;推动传感器与 AI 算法融合,实现智能交互,提升用户体验。

7.城市安防。城市安防传感器覆盖率达95%,其中视频监控传感器、周界防范传感器国产化率达90%。

发展路径:开发多传感器融合的安防解决方案,实现人员、车辆的精准识别与轨迹追踪;推动安防传感器与城市治理平台对接,提升应急响应效率,保障城市安全稳定运行。

8.低空经济:无人机用避障传感器、低空交通管理用传感器市场占有率超 60%。

发展路径:突破低空环境感知技术,开发适应复杂天气(如雾、雨)的传感器;建立低空传感器数据传输与共享机制,支撑低空交通有序运行,促进低空经济产业的繁荣发展。

政策支持建议:精准施策,优化产业生态

1.加大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力度

设立 “传感器核心技术专项基金”,重点支持量子传感、MEMS 工艺、高端材料等“卡脖子”技术研发;推行“揭榜挂帅”机制,针对高端传感器芯片、设备等关键环节,公开征集攻关团队,对突破国外技术垄断的项目政策扶持,充分激发科研机构和企业协同创新活力。

2.完善产业配套体系

运用网络和AI技术建立“传感器产业配套平台”,整合国内材料、设备、测试企业资源,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研发;建设国家级传感器校准中心,提升国内传感器测试校准能力,降低企业认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优化传感器产业集群布局,重点打造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多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建立产业集群评价体系,对协同效应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集群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行业人才培养规划,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传感器相关专业,优化课程设置,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产学研联合培养项目,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出台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对高端传感器人才给予住房补贴、科研启动资金、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支持,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回国发展。

5.强化市场引导与规范

加大对国产传感器的宣传推广力度,通过举办产品推介会、技术研讨会等活动,提高国产传感器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鼓励国内采购中优先选用国产传感器,通过示范应用带动产业发展。

结束语

站在 “十五五” 的新起点上,我国传感器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过去 “十四五” 期间积累的成果是我们前行的基石,而当前存在的差距则是我们奋进的方向。只要我们聚焦八大重点领域,落实各项政策支持,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完善产业生态体系,就一定能够实现从“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借助智能化时代的东风,将我国打造成为全球传感器产业强国,为国家的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我们携手共进,在传感器这片充满机遇的广阔天地里,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