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南电竞入口安卓版

重磅新规出台,重点整治电动汽车“3秒破百”宣传

2025-11-19 来源:国际电子商情
67

关键词: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汽车安全 智能辅助驾驶规范 客货车安全升级 汽车产业转型

日前,公安部牵头起草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通过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等官方渠道公开,替代 2017版GB7258。此次修订聚焦新能源汽车安全、智能辅助驾驶规范、客货车安全升级三大核心,针对行业痛点新增多项强制性要求,覆盖“从车辆制造到使用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控,引发汽车产业、交通管理及消费市场广泛关注。

根据《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2017版GB7258已难以适配当前汽车产业与交通安全需求,核心矛盾集中在三方面:

  1. 技术迭代与标准脱节:新能源汽车(含插混)、智能辅助驾驶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但旧标缺乏针对性条款,无法覆盖 “加速失控、电池爆燃、电动门把手故障” 等高频安全隐患;

  2. 主动安全配置应用不足:自动紧急制动(AEB)、盲区监测、驾驶人注意力监测等先进安全技术在客货车中装配率低,与汽车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3. 客货车安全短板突出:重中型货车“制动性能差、行驶稳定性弱”,轻型货车“大吨小标”,公路客车、旅游客车乘员防护措施不足,导致重特大交通事故频发。

而新修订的《征求意见稿》则针对乘用车(含新能源)、客货车、智能辅助驾驶车辆分别制定差异化要求。其中又以新能源汽车与安全相关条款最受关注,具体可分为三大类:

1. 加速性能默认限制:杜绝“误操作失控”

据统计,2024年新能源汽车加速失控事故中,83%发生在起步 / 低速蠕行阶段,90%肇事车辆零百加速低于4秒;而驾校教练车、多数燃油车加速普遍大于5秒,符合新老司机驾驶习惯,可降低“加速度突变”导致的操控失误。因此,《征求意见稿》规定乘用车每次上电/点火后(发动机自动启停除外),默认百公里加速时间(0-100km/h)不小于5秒,高加速模式需用户“主动操作解锁”(如切换驾驶模式、二次确认)。

2. 动力电池安全:全周期监测与防爆要求

纯电、插混汽车需具备“动力电池单体异常监测功能”,自动记录故障数据,发现热事件时通过“声光信号”提示车内人员(如仪表盘报警、蜂鸣器响)。对于车长≥6 米的纯电/插混客车,电池热事件报警后,5分钟内电池箱外部不得起火爆炸,为乘员逃生与救援预留关键时间。同时,依据GB38031动力电池安全标准,细化车身需设置“定向泄压与压力平衡装置”,避免电池爆燃时冲击波对驾驶舱的冲击。

3. 逃生保障:机械结构兜底“电动故障”

若装备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必须同步配备机械应急内把手,且在机械解锁装置附近设置醒目标识;车门外把手(不含尾门)需全部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确保事故后(如安全气囊展开、电池热事件),非碰撞侧车门可“不借助工具开启”,解决“电动门把手断电锁死”的逃生隐患。动力切断机制和“单踏板模式”规范也值得关注,前者要求纯电/插混乘用车在“纵向/横向150ms内速度变化≥25km/h”(如碰撞)或安全气囊展开时,自动切断动力电路,防止驾驶人失能后误踩加速踏板引发二次事故;后者则要求纯电、插混乘用车/多用途货车在驱动挡松开加速踏板后,平坦硬实路面的制动减速度≤0.8m/s²,避免“单踏板模式下制动感过强”导致的驾驶误判。

同时,针对智能辅助驾驶汽车事故增多、车企“过度宣传”问题,《征求意见稿》明确禁止车企使用“全自动驾驶”、“无安全风险”等绝对化表述,宣传辅助驾驶功能时需同步说明“适用场景、接管要求、安全保障措施”。同时,要求具备辅助驾驶功能的车辆,在系统失效或超出适用场景时,通过“声光+方向盘震动”等多维度提示驾驶人接管,且接管预警时间不得少于5秒。

近年来,电动汽车行业掀起加速竞赛,类似“3秒破百”这样的口号成为不少车企核心宣传卖点。然而,过度追求极致加速不仅催生性能冗余,更引发大量安全事故。行业专家指出,新规出台后,车企需调整研发重心——软件层面优化“默认加速模式”的功率输出,硬件层面升级电池热管理、机械门把手,同时摒弃“性能夸大宣传”。随着后续正式实施,中国汽车产业将从“规模扩张”向“安全优先”转型,交通管理也将实现“从事后追责到事前预防”的升级,最终惠及消费者出行安全。

责编:Lefeng.shao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