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反”技术同台PK——第六届中国国际无人机及无人系统博览会见闻
关键词:无人机
科技日报记者 裴宸纬
无人机已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民用航空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其中,面向通用、警用、海关和部分军用航空器的研发制造类产业已成为我国低空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产业强势“起飞”,无人机“黑飞”带来的安全隐患也逐渐显现。“低空经济要想平稳‘飞行’,越来越强大的无人机技术和反无人机技术都必不可少。”7月5日,在第六届中国国际无人机及无人系统博览会上,天津云翔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岭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这两种技术好比“双螺旋”,将共同推动低空经济健康发展。
无人机技术的进步是低空经济腾飞的“助推器”。随着材料、动力电池、电机等多个领域的技术突破,高性能、高载荷、长续航、低成本、低噪声的无人机已成为低空通用航空器主流。特别是近年来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让无人机更“聪明”。
这一点在博览会上得到体现。“基于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无轴承旋翼系统、多余度飞行控制系统、航空涡轮涡轴发动机等,公司相关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北京航景创新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品牌官宋阳说。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段海滨看来,仿生智能技术是博览会突出亮点之一。“比如仿鹰眼技术、仿生偏振光技术,可通过模拟动物行为提升无人机感知和防控能力。在这方面,我国已实现从最初的跟跑,向并跑甚至领跑迈进。此外,模拟动物智能行为的仿生技术,如模拟动物的避障行为、感知行为、通信行为的手段,在博览会上也有所展示。”段海滨说,这些技术的进步,是我国无人机应用及防控技术进一步提高的表现。
反无人机技术则为低空经济铸就“保护盾”。“反无人机‘反’的其实是‘黑飞’、乱飞,以及蓄意骚扰等乱象。”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蒲志强说,只有管住这些乱象,低空产业才能放开发展。
如何“管住”无人机?在蒲志强看来,可从发现端和处置端双管齐下。一方面,可利用雷达、光电、无线电侦测等手段,提早发现“黑飞”无人机踪迹;另一方面,可通过干扰诱骗、阻断拦截等方式,“引诱”无人机飞行至安全区域,甚至对其进行毁伤。
在天津云翔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展区,记者见到了一个手提箱大小的盒子,盒中数根天线指向天空。“这是我们公司研发的便携式无人机探测定位设备,可通过接收无人机通信信号,迅速侦测和识别‘黑飞’无人机并进行报警。”陈岭介绍。
推动低空经济发展蹄疾步稳不仅需要技术支撑,还需要良好的顶层设计。对此,我国已有所行动。
在筑牢低空安全防线方面,《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等文件施行,为产业“筑基”。在支持低空产业发展方面,《“十四五”通用航空发展专项规划》《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等政策相继发布,为产业“添翼”。
责任编辑:王倩
